第2章 “大人说话,小孩不许插嘴!”
A+ A-

   

  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海绵,在随时随地吸收来自周围的信息。只要孩子醒着,他就一刻也不停地在学习和思考。日常生活中,如果孩子在父母说话时插嘴,有的父母便会制止道:“大人说话,小孩别插嘴。”父母以为这是在教育孩子,事实上,父母的这种做法太过专制,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也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。

尊重是亲子沟通的前提

  

  孩子一天天长大,他渴望参与到成人世界的愿望也一天比一天强烈,在大人们说话的时候,孩子通常喜欢像大人一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。可是,一些父母却很反感孩子的这种行为,甚至口出恶言伤害孩子。

  小凡和邻居家姐姐的关系很好,她人小鬼大,虽说只有10来岁,但她和姐姐还挺能说到一块去。邻居家姐姐也不把小凡当小孩子,有时自己遇到了感情问题,也喜欢和小凡交流,每次听小凡说得头头是道,姐姐就忍不住问她说:“小凡,你这些感情方面的知识都是从哪里学来的?”

  小凡总是笑呵呵地说:“姐姐,这些都是从电视上看来的啊,再说,我在这方面也有特殊的才能。”说完,两人便笑成一团。

  最近,姐姐和男朋友闹了一点别扭,两人正在冷战。这天,妈妈和姐姐还有邻居家的阿姨正在说这件事,大人们给姐姐出主意说:“你应该原谅他,男孩子嘛,总是有点粗心的。”

  姐姐气呼呼地说:“哼!饶了他这回,那下次他更上脸了……”几个人正聊得起劲,小凡也连忙把头凑了过来,笑嘻嘻地插了一句:“哎呀,姐姐,要我说你也应该原谅他这一次,这样就会显得你宽宏大量……”

  妈妈看到女儿居然打断了大人的谈话,立刻喝道:“你在这里干吗?大人说话,小孩儿别插嘴。”小凡小声地嘀咕:“谁说我不懂的。”妈妈气愤地说:“你懂什么!进屋写作业去!”说罢,妈妈狠狠地瞪了小凡一眼,小凡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。

  一直以来,父母习惯了用管束、教育、培养、保护去诠释自己对孩子的爱。然而,这并不够,当孩子对成人世界感到新奇时,父母应该给他提供机会让他参与,这可以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  更重要的是,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尊重他。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,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表达需要,让他自由发表意见。如果大人谈话时,孩子在场确实不方便,父母可以用温和的话语告诉孩子,安排孩子去做一些别的事,转移孩子的视线,而不要呵斥孩子,更不要说“大人说话,孩子别插嘴”这类的话否则,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

  一位母亲在提及和儿子的关系时这样说:“曾经我以为儿子还小,什么都不懂,在生活中,他必须听从父母的指挥才对。所以,在儿子面前,我们总是无所顾忌地对他进行指挥和命令,如果他有反驳,我就批评、训斥他一顿。”

  “直到有一天,我批评完他后,他狠狠地一甩门,将我拒之门外,并传出一张小纸条,纸条上写着:‘妈妈,我再也不理你了!’那时,我才猛然意识到儿子长大了,我长时间的‘霸主行为’已经严重地伤害了我和儿子之间的关系。儿子的话唤醒了我,他教会了我要进行亲子沟通,必须从内心去尊重孩子的需要。”

????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。日本著名教育家、作家池田大作说:“尊重孩子的人格,孩子便学会尊重人。”在家里,父母要就把孩子从小就当做独立的人来养育。这样,孩子走向社会才能成为独立的社会人。

  在学校中,经常会有学生被老师骂作“猪头”、“笨蛋”,而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的事更是屡见不鲜。虽然这些行为可以解释作老师、父母“恨铁不成钢”,关心孩子的本意,但当这种“爱意”建立在伤害孩子心灵的基础上时,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?

  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,讽刺辱骂的话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,也许这种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,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。

  现代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,一般都习惯采取灌输和强迫的方式,父母命令孩子干什么,孩子就要顺从,否则就不是一个好孩子。尊重,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。而亲子间,父母最缺乏的就是对孩子应有的尊重,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感受。

  很多父母都说孩子难管,难交流,其实,大都是因为我们高高在上,没有尊重孩子导致的。还有的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,对孩子的“教育”简单粗暴,结果事与愿违。

  面对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,父母如果想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,必须下决心尊重孩子,从而使孩子生活在理解、信任、宽松、和谐与积极奋进的家庭氛围中。

教子小贴士:

  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中有一个词——尊重。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,学校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,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、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言行,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。

  法律规定,如果老师对学生进行诸如“笨死了”之类的辱骂,就是一种违法行为,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;而父母不经孩子同意,偷看他的日记、信件等,也不仅仅是伤害亲子间的感情而已,而是必须接受批评教育。可见,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,一定要尊重孩子。

要向孩子敞开心扉

 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,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。遗憾的是,父母只希望孩子向自己袒露一切,而很少向孩子袒露内心世界。这种想法就等于为亲子沟通设置了一道屏障。

  如果父母乐于向孩子敞开心扉,跟孩子适当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,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信任和尊重,从而更加尊敬父母,自然也会父母你敞开内心世界。

  最近李斌下岗了,碍于面子,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这件事,家里人都不知道他丢了工作。每天早晨,他都拿起皮包走出家门,在外面待一天,等到晚上下班时,再回到家里。

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,在这期间,他试着找了好几份工作,都没有成功。有一天,他刚回家,5岁的女儿丹丹悄悄跑到他的房间里,说:“爸爸,我觉得您最近很不开心,您是不是没有工作了呀?”

  听到女儿的话,李斌一愣,他心想:“丹丹这么小,怎么会这样问自己,难道她看到自己在外面闲逛了?不会吧!”他说:“丹丹,怎么会没有工作呢?你看爸爸每天不都按时上下班吗?”

  丹丹撅着小嘴离开了。不过,从那以后,李斌发现女儿不大爱跟自己说话了,他感到很纳闷。后来,他从邻居那里得知,原来,前几天,丹丹所在的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到公园游玩,不巧碰到了他在公园闲逛。丹丹跟邻居家的孩子说,爸爸骗她,她再也不理爸爸了。知道了丹丹的“心事”后,李斌很苦恼,却又不知该怎样和孩子说。

  不可否认,李斌的谎言给女儿造成了伤害。实际上,这种伤害完全可以避免。只要李斌能向女儿敞开心扉,与她好好沟通,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。在孩子面前,父母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,这样会让孩子感觉更加亲近,会加深亲子间的情感,而且还能传达给孩子坦然的处世态度。

  所以,当孩子询问:“爸爸,您为什么不高兴?是不是在工作上遇到了麻烦?”这时,父母应该认真考虑一下,是否应该与孩子谈谈,该怎么谈。如果父母对孩子搪塞说:“没什么,很好啊!”或“没你什么事,一边玩去吧!”这样做,就等于拒绝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,也关闭了与孩子沟通的大门。那么,父母应该怎样向孩子敞开心扉呢?

  第一,适度地向孩子示弱。

  很多父母实在太“坚强”、太“能干”,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,在孩子面前,他们即使有了难题和困惑,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。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孩子,可是,这种过度保护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依赖性强,很难独立迎接生活的挑战。

  很多教育家提到,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适当示弱,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。比如,当你生病、劳累、工作不如意时,不妨甘心做个弱者,告诉孩子你的问题、需求。渐渐地你就会发觉,孩子比以前懂事了,会很在意父母的感受。这说明,父母适度和孩子谈谈心里话,并不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很差,反而能激起孩子的责任感,促使孩子更快成长。

  第二,让孩子了解你的工作。

 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自己在做什么工作,工作细节是什么,收入是多少,等等。向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情况,聊聊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与成功,对亲子间的良好沟通十分有用。比如,当孩子了解父母挣钱不容易时,就不会大手大脚地花钱。

  第三,告诉孩子你的一些秘密。

  有些父母认为,很多事情不能告诉孩子,尤其是自己的秘密,如果让孩子知道了,会很丢面子。实际上并不是这样,父母可以将一些小秘密告诉孩子,孩子知道父母能把秘密告诉他,他会感到高兴、激动,会更加信任父母,父母也就能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。

  第四,与孩子分享你的感受。

  与孩子的沟通是双向的,父母也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,一方面,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、处境,另一方面,孩子也会明白,自己遇到问题时,应该主动告诉父母。美国著名教育家斯托夫人认为,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烦恼,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,都是明智之举。当然,父母在表达内心感受时,方式和语气应该合理,以免引起孩子误解和担忧。

 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要讲究一点艺术。只有敞开你的心扉,才能建立一种相互信任与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。但是,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,父母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:

  第一,把握谈话的心态。

  与孩子谈话时,如果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开始,这样的沟通八成会不欢而散。因为,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态度。所以,与孩子谈话时,态度要绝对真诚,父母只有真诚地付出,才能换来孩子真诚的回馈。不要施加给孩子任何压力,否则,父母即使说得再多,也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。

  第二,懂得控制情绪。

  在向孩子敞开心扉的过程中,父母必须学会控制情绪。比如,尽管你告诉孩子当年你是如何热爱学习,可能孩子对你的努力并不赞赏,还会说一些不在意的话。这时,你一定要认识到,可能是自己说话的方式有了问题,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。所以,要调整一下说话的方式。父母一个微小的否定,对孩子的心可能是很大的刺激。因此,在谈话中,父母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。

  其实,良好的亲子关系就从父母向孩子敞开心扉开始的。所以,当父母苦闷时,不妨把心里话说给孩子,也许更能得到孩子的敬重。

教子小贴士:

  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,父母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敞开心扉,父母也应该向孩子敞开心扉,把心里话告诉孩子,这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。父母不用担心这样做会让孩子 “看扁”自己,事实证明,真诚总能换来真诚,孩子会因此更加信任父母。

试着去做孩子的朋友

  如果父母能深入地了解孩子,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,就必然能把握孩子的行为意向,自然就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。如果不能理解孩子,仅凭自己的感觉来教育孩子,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。

  那么,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,深入地了解孩子呢?一位父亲有很好的教育体验,那就是——做孩子的好朋友。

  这位父亲从儿子很小的时候起,就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交流。

  一次,儿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一种滑稽的企鹅舞,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表演给父亲母亲看。儿子先示范了一下,舞蹈确实很搞笑,然后,他请母亲与他一起跳企鹅舞。母亲不太乐意和儿子一起扮笨笨的企鹅,她觉得这样做太幼稚了。

  可是,这位父亲不是这样想的,他想找一切机会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,于是,他自告奋勇,学着儿子的样子跳了起来。他的舞姿不优美,但是儿子很开心。从那以后,凡是有类似的舞蹈或游戏,儿子就会邀请他。

  父亲通过和儿子玩游戏,轻松地俘虏了孩子的内心,赢得了孩子的信任。一次,儿子放学回家后默默无语,一直涨红着脸。母亲问他到底怎么了,他就是不肯说话。后来,父亲下班了,得知情况后把儿子带到自己的屋里,关上门和他谈起心来。

  原来,在放学的时候,幼儿园一个小女孩亲了他的脸颊一下。儿子不喜欢这个小女孩,但是因为被她亲了,很担心长大了要娶她当老婆。

  听了儿子充满童真的话,父亲忍不住笑了起来,不过,他很快就理智地控制住了情绪。接着,他耐心地告诉儿子,那位小朋友是喜欢他,这和结婚扯不上关系,不用担心。儿子听了父亲的话,舒了一口气,蹦蹦跳跳地走了。

  其实,这位父亲并没说太多,也没有做太多,只是把孩子当做了朋友,他真诚的态度赢得了孩子的信任,从而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他。可见,父母的心只有和孩子的心贴在一起,才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,帮助孩子成长。事实证明,这样做并不有损父母的尊严,还会收获孩子更多的尊重与理解。

  有位母亲在事业上很成功,工作起来雷厉风行,女儿遗传了她的急躁脾气,性格十分倔强。相反,女儿的父亲则是一位很有耐心的慈父。

  自从父亲被派往外地工作后,这对母女在家经常起“战火”。那一天,在几次口头警告无效的情况下,母亲拿起了一根又细又长的竹条,狠狠地抽了女儿的屁股一顿。在“家法”的威慑下,女儿老实了一段时间,不敢再随便顶撞母亲了。

  没想到,几天后的一个晚上,母亲意外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。原来,班主任老师发觉孩子最近有些闷闷不乐,不过,班主任在孩子的一篇名叫《我的爸爸和妈妈》的作文中发现了端倪。最后,老师建议母亲看看孩子的这篇作文。

  这位母亲从女儿的书包里找到了这篇作文,她发现女儿满篇都是对爸爸的赞美,写到妈妈的那一段,气得她眼前一黑:“我妈妈脾气不好,动不动就对我大喊大叫。前几天我做错了一件事,她毫不客气地请我吃了一顿‘竹笋炒肉’,当时快把我痛死了。还有,上个月我顶撞了她几句,结果她挥手就在我的脸上留下一片灿烂的‘枫叶’……这就是我的妈妈,爱唠叨、喜欢暴力的妈妈,像母老虎一样凶的妈妈。”

  看完这篇作文,母亲感到很难过,没想到自己这么用心管孩子,最后竟落得个“母老虎”的恶名。不过,她没有一个劲地埋怨孩子,心想怎样才能改变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印象。她首先请教了女儿的班主任,老师只是告诉她:试试吧,把孩子当朋友。

  把孩子当朋友?她心里没底。不过,她还是决定试一试。从那以后,每当遇到女儿做错事情时,她都尽量克制自己,不发脾气,试着从女儿的角度来考虑。几经努力,她和女儿之间的关系缓和了,有时,女儿还拉着母亲说些悄悄话,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事。不仅如此,女儿再也没有顶撞过她。

  这时,母亲对老师的建议心悦诚服:原来,改变和孩子关系,是这么简单的事啊!以前总想着“以暴制暴”,却收效甚微,这下好了,她终于找到了和女儿交心的绝招,再也不用害怕自己管不住孩子了。

  由这位母亲的经历就能知道,教育者的管教应该是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。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操之过急,想以压制的方式来教育孩子,是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。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能被孩子认同、接纳,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心。

  所以,理解孩子,试着做孩子的朋友,就能得到孩子的认可,从而使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得到互补,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。

  有一次,一位母亲在看完女儿的作业后,愤怒地将本子扔给了孩子。因为她看到女儿的作业字迹潦草,错误又多,她很生气。没想到,当孩子从地上捡起本子时,嘟囔着说:“妈妈,我是把本子递到您手上的。”

  这句话让母亲感到吃惊,原来,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要尊重了。接着,她又想到自己整天口口声声地教育孩子要懂礼貌,但在这件小事上,自己却没有做好榜样。想到这里,母亲感到很惭愧,她鼓了鼓劲,对孩子说了声“对不起”。

  没想到,简短的一句话,竟然起到了“魔法”般的作用,女儿先是一副很惊讶的表情,接着问道:“妈妈,您在向我道歉吗?”当得到母亲肯定的回答后,她大声说道:“您真是个好妈妈!我爱您!”从那以后,女儿的作业总是工工整整的,再也不潦草了。

  一个个事例表明,父母只有平等地看待孩子,孩子才会回馈给父母尊重。那些把孩子看做附属物的父母,只想通过管教的方式来约束孩子,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抗。

  所以,作为父母,要试着去做孩子的朋友。做孩子的朋友并不意味着放纵孩子。做孩子的朋友,是用一种深入孩子内心的方式来关怀孩子,爱护孩子,是为了更早更准地发现孩子的错误和缺点,防患于未然。

教子小贴士:

  一位母亲这样写道:“因为把孩子当朋友,所以会尊重他,和他平等交流和沟通;因为把孩子当朋友,所以父母不会纵容他;因为把孩子当朋友,所以会和他一起劳动,一起分享;因为把孩子当朋友,所以不会向他隐瞒自己的苦恼,让他分担父母的忧愁……”做孩子的朋友,表现了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,也体现了父母的家庭教育智慧。把孩子当朋友吧,在这个过程中,父母和孩子都会受益。

请放下父母的架子

  德国心理学家黑尔加·吉尔特勒这样告诫父母:“如果您放弃权力,放弃您的优越感,那么您得到孩子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。”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能够这样做的父母却是极少的。

  有个男孩今年12岁,在家里他总是不爱说话,一说话就会顶撞父母,这让父母感到很苦恼。可是,在同龄人面前,他却是个很开朗的人,经常眉开眼笑地和同学侃侃而谈。这实在让父母摸不着头脑,他们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。

  男孩的母亲找到了孩子的班主任,班主任在分析和对比了孩子在家和在外面的表现后,对这位母亲说:“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,是因为和父母出现了隔阂,而这种隔阂往往是父母造成的。”

  母亲惊讶地说:“我和他爸爸都非常关心他,经常对他的生活和学习嘘寒问暖,难道这样做还不够吗?” 班主任笑着说:“其实不是不够,也许是太多,或者关心的方式不对。”

  看着母亲疑惑的表情,班主任继续说:“与孩子沟通,重要的是父母要放下架子,不要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,不管自己说的对错,全要孩子接受,这样,孩子不会服气,也不会尊重父母。”

  这时,母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说道:“这我们还真没想到,看来,我们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,不能端家长的架子。这样说来,我们真的做错了。”

  从那以后,男孩的父母改变了对待他的态度,渐渐地,男孩变得愿意和父母交流了。

  可见,要放下架子是很多父母没有想到的。许多父母误认为自己对待孩子很关心,其实,如果不能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,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。因为,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,不知道他的问题在哪里,也就无法“对症下药”。

 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,就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,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,就会与父母对立起来。所以,父母要想和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,就必须放下架子。这样做,孩子会感觉父母在乎他的存在,就会愿意与父母交谈。

  刘梅的女儿已经两岁了,小家伙非常可爱。女儿出生,刘梅在她身上寄托了无数的美好愿望。刘梅看着女儿一天天地长大,内心十分开心。

  身为一名教师,刘梅深知“娇惯”给孩子带来的危害,所以她对女儿要求十分严格,有时甚至忽略了女儿的感受。长期以来,女儿都很害怕刘梅,刘梅也感到这没什么不好。可是,有一件事情却让她改变了对待女儿的态度。

  那天晚上11点多了,劳累了一天的刘梅想要马上休息,可是,女儿还在兴致勃勃地玩着。刘梅耐着性子对女儿说:“乖,咱们睡觉了。”孩子摇摇头,继续玩玩具。这时,刘梅不由分说将她的衣裤脱掉,塞进被窝,孩子却哭着钻出了被窝。

  刘梅心软了,心想:还是再让她玩一会儿吧!半个小时之后,刘梅再次哄女儿睡觉,女儿的精神头却越来越大,哭着还是不睡。刘梅火冒三丈,开始高声责骂孩子,在她的责骂声中,孩子哭声越来越响。

  刘梅更恼火了,朝着女儿的小屁股上“啪、啪”拍了两下。孩子哭得更委屈了,还挣脱着要爬下床,嘴里不停地说:“到姥姥家去,到姥姥家去。”刘梅把女儿按倒在床上,心里嘀咕着:好大的脾气呀!不料,孩子却一咕噜爬起来,挣扎着要下床。

  孩子的这一举动让刘梅深有所思:虽然孩子还小,还不会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,但她有自己的思想,也是一个个体。虽说自己让孩子睡觉的动机不错,但是,对待孩子的方式却不能让孩子接受。不能仗着自己身为父母,就粗暴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。

  刘梅的反思是正确的,在孩子面前,父母应该有原则,不能太娇惯孩子。但是,这并不代表父母要太过强势,试想,在孩子还小的时候,父母可以用“拳头”和孩子说话,那么,等到孩子长到比父母还高的时候呢?到那时候,孩子的“拳头”已经比父母的“拳头”还硬,他会不会用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或父母呢?

  所以,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,首先应该放下父母的架子,提起理智的态度,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。孩子受到了尊重,他一定会从心里尊敬父母,也会变得更加懂事。那样,父母看孩子,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了,而孩子看父母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“统治者”了。

  那么,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放下父母的架子呢?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入手:

  第一,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。

  身为父母,应该负起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,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园。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,做好孩子的榜样,不能因为情绪原因,对其他家庭成员和孩子随意斥责。要注意营造家庭成员之家互相关怀、互相帮助的良好气氛,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环境。

  第二,做个“深入人心”的好父母。

  要想做个好父母,首先要抓住孩子的心理,要以理服人,不要以势服人。用平等、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。这样,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,才能从“不听话”变为听话,从“对着干”变为愉快合作。

  第三,主动与孩子交流,耐心倾听孩子。

  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和父母说心里话,而喜欢和朋友交流,就是因为父母总喜欢凌驾于孩子之上,不能耐心地听他诉说。其实,孩子十分渴望与父母交流。因为没有兄弟姐妹,他是很孤独的,如果父母能与他分享喜怒哀乐,那他一定会非常开心。所以,父母要主动与孩子交流,耐心地倾听孩子。

  

教子小贴士:

  都说孩子长大了,就和父母有一道深深的鸿沟。其实,大多数时候,这道鸿沟是父母自己亲手挖下的。“解铃还需系铃人”,父母要想逾越这道鸿沟,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,去学着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。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了,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。

平等交流促进孩子成长

  父母和孩子怎样才能和谐地相处?父母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?教育好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,父母要树立一个正确观念:孩子也是有自尊的人。

  教育家卢勤在定义“儿童”这个概念时郑重地提出:儿童首先是人,是独立存在的人。父母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件东西、一件玩具,也不能把他当成任由大人支配的附属品。

  是啊,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,父母很容易就会把他当成自己的附属品,很容易忽略他的感受。随着孩子渐渐长大,儿时留在心底的阴影正慢慢地显现出来,此时,父母再想回过头来解决这些问题,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
  有一个女孩,3岁时父母就离异了,她和母亲一起生活。遗憾的是,母亲并没有给她一个温暖的家,由于母亲对前夫非常痛恨,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,她经常把这股怨气发泄到女孩身上。

  所以,从11岁开始,女孩就渐渐和母亲疏远了,虽然她们还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,却形同陌路人。当母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,女孩的心已经离母亲越来越远。

  最后,悲伤的母亲找到了心理医生,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,母女关系比以前有了一些改善。但是,要恢复到正常的亲子关系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  母亲与女儿近十年的不平等沟通,已经在母女俩之间形成了一道隔阂。隔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自然也不会一下消融。

  孩子的心是敏感而脆弱的,当父母把他当做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,不强迫他,不打骂他,尊重他时,他就会把心灵的大门朝父母打开。

  有个男孩,在他4岁时,因为父母工作很繁忙,就把他送到奶奶家生活,一直到上中学才把他接到身边。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,父母却离他很远,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,所以,他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好。

  上中学后,男孩的成绩不太好,父亲很生气,就开始斥责他。在这期间,男孩开始怨恨父母从小把他丢给奶奶,也恨自己的成绩不能提升,所以就开始自暴自弃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和父母都没有交流,也不和老师、同学交流,以至到后来得了自闭症。

  这又是一个深刻的教训,虽说这两个家庭的情况比较特殊,但还是给父母一些启示。因为很多父母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也或多或少有些不平等,很少顾及孩子的想法。

  其实,一个平等、宽松、和谐的生活环境,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健康的环境。在这种环境中,孩子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。

  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,他说话的时候要用心去倾听,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。这样,当亲子间出现问题时,也会通过轻松愉快的沟通解决。

  有一位企业家,他的儿子已经读高中了,长得人高马大。这个孩子非常聪明,可就是不爱学习,天天上网。这位企业家在当地赫赫有名,在200多人的企业说一不二。结果,他把在企业里的作风用到了家里,当他看见儿子上网时,上去就是两个耳光,从来就不跟孩子说什么。

  可是,他的这种“教育”方式并没有让儿子回头。为了儿子,他特意请教一位教育家,想让教育家帮忙解决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。他与教育家谈话时非常客气,他们就孩子的问题做了很多沟通。

  有一次,这位企业家又请教育家吃饭。吃饭时,教育家不喜欢吃辣的,这位企业家马上让服务员上口味清淡的菜;当教育家喝完水后,企业家马上再倒满。教育家观察到,在吃饭的过程中,这位企业家时刻观察着他的需要,没有丝毫怠慢。

  于是,教育家对企业家说:“我教你一个教育孩子的一个大秘诀。如果你对待孩子,就像你现在对待我一样,你们之间什么问题也没有了。”

  在生活中,像这位企业家父亲这种强硬做派的父母很多,他们也许知道,对孩子应该尊重,但却总是不能低下他们“高贵的头”。

  亲子间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,当遇到问题时,沟通是最重要的法宝,要打开沟通的大门,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,平等地对待他,从而让他能够健康地成长。

教子小贴士:

  对每一位父母来说,孩子都是最应该珍视的财富,在他什么也不懂的时候,父母教给他做人的道理,当他面对困境的时候,父母的谆谆教诲能帮他渡过难关。而这一切,都是以平等地对待孩子,平等与孩子交流为基础的。

附:父母不该说的类似的话

  

  很多父母在说话时,不允许孩子插嘴,其实这是对孩子的极大不尊重,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会影响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。所以,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学会真正尊重你的孩子,与孩子平等相处、交流与沟通。

  除了“大人说话,小孩不许插嘴”,父母也不应该对孩子说类似如下的话:

  

  “你怎么这么不听话?”

  “大人的事,小孩不要管。”

  “少管闲事!”

  “大人的事,你少啰嗦!”

  “看你还敢不敢插嘴?我打死你!”

  “胡说八道!”

  “这有你的什么事?”

  “你给我滚远点!”

  “哪凉快哪待着去!”

  ……

  1. 上一章
  2. 章节目录
  3. 下一章

章节 X